“未來越臺區線損率為6.27%,比理論線損率值高3個百分點,肯定存在問題。”2月24日,安徽滁州供電公司線損管理人員張驕楊監控臺區日線損率時,發現一個臺區線損率突然增加,便通知臺區經理張豐到現場排查。張豐到達現場后發現,臺區的電能表采集模塊出現故障,導致電量采集失敗,便立即更換了電能表采集模塊。第二天,臺區線損率恢復正常水平。
滁州供電公司員工更換高損耗變壓器,壓降臺區線損。馬曉飛 攝
近年來,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以中壓、低壓電網為降線損重點,研發了臺區智能規劃設計系統,從源頭上防范臺區出現高線損情況;通過合理配置無功補償裝置、組建線損專家組強化線損綜合管理等舉措,推動高質量壓降線損。2024年,該公司綜合線損率同比下降0.48個百分點。
深化源頭把關,強化臺區規劃設計
1月20日,休寧縣供電公司發布2024年12月臺區線損考核結果:10千伏四門臺區、10千伏李家臺區、10千伏茶園山臺區的月線損率分別為1.57%、1.3%和1.87%,連續6個月低于2%。
以前,四門臺區供電半徑較長,線損率曾達到8.80%。2024年,休寧縣供電公司將該臺區一分為三,改造為四門臺區、李家臺區和茶園山臺區。
“在拆分四門臺區過程中,我們在臺區智能規劃設計系統中錄入臺區客戶數量、電桿位置、負荷容量等信息,讓系統自動校驗臺區改造方案,獲得優化建議。”休寧縣供電公司發展建設部負責人張磊說,“拆分后的各臺區距離負荷中心均不到20米,降低了臺區的線損率。”
張磊所說的臺區智能規劃設計系統由國網安徽電力研發,匯集了臺區檔案、網架拓撲、客戶負荷、村形地貌等4類數據,可自動核驗臺區設計方案中的配電變壓器經濟容量、供電半徑、理論線損等數據。國網安徽電力要求,未能通過臺區智能規劃設計系統校核的臺區規劃設計方案不能立項,從源頭上防范“臺區建成即高損”的風險。
據了解,2024年,國網安徽電力應用臺區智能規劃設計系統共校核4000個臺區,將臺區線損率降低了0.61個百分點。
開展技術攻關,優化無功補償配置
2月21日,蚌埠供電公司連城中心供電所客戶經理對固鎮縣連城鎮連城集2號臺區開展日常檢查。
之前,連城集2號臺區功率因數僅為0.85。蚌埠供電公司線損管理人員對臺區電力數據開展技術研判后,為該臺區安裝了編碼式全分相無功補償裝置。該臺區平均功率因數從0.85提升到0.99。
編碼式全分相無功補償裝置由國網安徽電力自主研發,解決了配電臺區無功補償裝置因故障退出運行或無功補償精度低導致的線損率高的問題。
蚌埠供電公司根據供區內的臺區運行情況優化無功補償裝置配置,目前累計完成800余臺編碼式全分相無功補償裝置的安裝,年可節電1125萬千瓦時。
蚌埠供電公司線損管理人員將原有的三相共同補償模式調整為單相分別補償模式,將每100千乏的補償容量由原來的10擋重新劃分為31擋,提升無功補償裝置的補償精準度。線損管理人員還根據實時監測單相無功電流開展動態補償,達到分相無功功率全部補償的效果,使功率因數接近1,減少線路的整體無功損耗量。
2024年以來,國網安徽電力累計改造3400余個臺區的無功補償裝置。改造后的臺區功率因數均超過0.99,將臺區線損率降低了1個百分點。
實施精準核查,加強線損異常治理
2月20日,淮南供電公司八公山供電分公司員工通過用電信息采集系統2.0發現一家加工企業停產后,線路A相出現反向電流,企業所在村的3號臺區線損率增加。
淮南供電公司線損專家組成員李維和同事迅速趕到現場,根據企業歷史用電數據分析,發現企業在春節后沒有開工生產,A相電流卻從正向變為反向,電能表功率因數也很低,僅為0.18。“我們與企業負責人溝通后,共同到企業內部排查,發現企業配置的無功補償裝置不具備自調節功能。企業停產后,無功補償裝置依然運行,導致A相出現反向電流、臺區線損率增大。”李維說。他立即幫助客戶停用了無功補償裝置,消除了反向電流。臺區線損率恢復至1.88%。
國網安徽電力針對電流互感器越限和專用變壓器超容量引起的計量失準問題,常態核查計量關口互感器二次電流。線損管理人員針對連續6天超額定電流運行的互感器開展現場校核,及時更換配置不合理的互感器,督促超容用電的客戶限期辦理增容手續,解決關口電流異常問題,提升計量準確性。
2024年以來,國網安徽電力累計治理計量裝置失準問題836個。